葛蘭

遼寧朝陽下白堊統熱河群義縣組的古神翼龍科一新種:義縣始無齒翼龍

时间:2010-12-5 17:23:32  作者:鄭敬基   来源:江得勝  查看:  评论:0
内容摘要:義縣始無齒翼龍生態複原圖(趙闖繪)義縣始無齒翼龍(新種)化石骨架及頭骨(張鑫俊供圖)中國的古神翼龍類頭骨對比A,董氏中國翼龍(BMNHC-Ph000074);B,返祖中國翼龍(XHPM1009);C,

白堊紀 翼龍
義縣始無齒翼龍生態複原圖(趙闖繪)
白堊紀 翼龍
義縣始無齒翼龍(新種)化石骨架及頭骨(張鑫俊供圖)
白堊紀 翼龍
中國的古神翼龍類頭骨對比
A, 董氏中國翼龍(BMNHC-Ph000074); B, 返祖中國翼龍(XHPM 1009); C, 董氏中國翼龍(JPM-2014-005); D, 董氏中國翼龍(IVPP V 13363); E, 李氏始無齒翼龍(BMNHC-PH000075); F, 董氏中國翼龍(GMN-03-11-001); G, 義縣始無齒翼龍(IVPP V 14190); H, 具冠中國翼龍(ZMNHM 8131); I, 本溪中國翼龍(BXGM V0011)(張鑫俊供圖)
(神秘的地球uux.cn)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沈陽師範大學古生物學院和巴西國家博物館等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在線發表了熱河生物群翼龍研究的最新成果。報道了遼寧朝陽下白堊統熱河群義縣組的古神翼龍科一新種:義縣始無齒翼龍(Eopteranodon yixianensis)。 
古神翼龍科(Tapejaridae)是一類沒有牙齒的翼龍,其典型特征是鼻眶前孔大,前上頜骨發育頭脊並從頭骨前端一直延伸到頭骨的後部。化石上世紀80年代發現於巴西,之後在中國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首先被發現報道,近年來相繼發現於摩洛哥、西班牙和英國的白堊係地層中。其中,中國的古神翼龍類全部發現在遼西早白堊世熱河群中。2002年汪筱林和周忠和研究命名了董氏中國翼龍(Sinopterus dongi),這也是中國最早發現的古神翼龍類成員。之後,古神翼龍科成員在熱河生物群被大量發現,而中國翼龍屬是熱河群九佛堂組最具代表性的優勢類群。 
2005年報道了一件來自於義縣組的李氏始無齒翼龍(Eopteranodon lii),最初被認為是無齒翼龍類成員,研究者依據頭骨窄長,上下頜尖長而沒有牙齒,頸椎短等特征,認為其與無齒翼龍相似,但這一觀點並不被其他研究者所接受。最初也有研究者認為李氏始無齒翼龍是張氏朝陽翼龍的晚出異名,之後的係統發育分析顯示李氏始無齒翼龍並非無齒翼龍類,而是古神翼龍科成員。近年來也有研究發現李氏始無齒翼龍正模的上下頜鑒定錯誤,認為其上頜與中國翼龍屬十分接近,頭後骨骼比例與董氏中國翼龍十分接近,將其作為董氏中國翼龍的晚出異名。 
這次研究的新材料(IVPP V 14190)是一件幾乎完整的化石骨架,提供了更多的形態學證據。這件標本與李氏始無齒翼龍都來自義縣組,讓我們對義縣組古神翼龍科成員有了全新的認識。兩者特殊的前上頜骨形態和肱骨三角肌脊都是古神翼龍科成員的典型特征。不僅如此,兩者的大多數頭後骨骼比例也與中國翼龍屬相似,因此這兩者被歸入了古神翼龍科。但是它們與另一種古神翼龍科成員中國翼龍屬相比,頭骨更低長、鼻眶前孔上方的前上頜骨脊突呈半圓形、鼻骨突更短,這些特征支持始無齒翼龍屬是不同於中國翼龍屬的一類古神翼龍科成員,並認為新材料應歸於始無齒翼龍屬。新材料相比於李氏始無齒翼龍吻端更為低長、第四翼指骨更短,據此建立始無齒翼龍屬一新種——義縣始無齒翼龍。 
該項研究通過對比在中國已經報道的古神翼龍類的骨骼特征,特別是頭脊在不同個體間的變化,係統分析了中國的古神翼龍類成員之間的相似性及差異。考慮到始無齒翼龍屬頭骨更加低長,且層位比中國翼龍屬更老,同時,中國發現的古神翼龍類成員頭骨明顯又比巴西古神翼龍類成員更為低長,且時代更早,因此進一步支持了該類群頭骨從低長向短高演化,遼西很可能是該類群的起源地的觀點。 
該研究第一作者為沈陽師範大學講師張鑫俊,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員。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克拉通破壞與陸地生物演化”、 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B)、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沈陽師範大學博士啟動基金等的資助。 (原標題:義縣始無齒翼龍,熱河生物群古神翼龍類新成員)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cretres.2023.105573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霍然而愈網   sitemap